:::
第13期(97年12月)
第12期(97年3月)
第11期(96年3月)
第10期(95年10月)
第9期(94年6月)
第8期(93年12月)
第7期(93年7月)
第6期(92年6月)
第5期(91年6月)
第4期(90年5月)
第3期(89年5月)
第2期(88年5月)
創刊號(87年3月)
Journal of Russian Philology
第13期(97年12月)
論文題目 | 作者 | 頁次 | 使用語言 |
語義配價的分裂與合併 | 張家驊 | 1~36 | 中文 |
論俄語人名:語言文化與心理認知層面 | 祁若娃 | 37~76 | 俄文 |
論外語教學中話語分析教學法之運用 | 柯烈尼 | 77~94 | 俄文 |
俄漢觀念的對比分析:理論與方法 | 楊明天 | 95~132 | 中文 |
索布語的語言規劃工作-一個即將被遺忘的西斯拉夫語 | 林蒔慧 | 133~146 | 中文 |
論俄國、英國與美國生態保護運動之概念隱喻:愛國精神與民族心理 | 柯菈西尼珂娃 | 147~162 | 俄文 |
俄語中停頓與語義的關係-台灣學生口語實踐之研究 | 張慶國 許文華 |
163~184 | 中文 |
論亞歷山德拉‧瑪莉尼娜的女性偵探小說 | 劉心華 | 185~200 | 中文 |
《大師與瑪格麗特》與《阿格菈雅之偽書》中荒誕手法之運用:滑稽與恐怖 | 史契芳斯基 | 201~216 | 俄文 |
契訶夫小說《草原》與拉斯普京小說《活到老-愛到老》之比較分析 | 劉皇杏 | 217~231 | 中文 |
第12期(97年3月)
論文題目 | 作者 | 頁次 | 使用語言 |
論俄語中「氣味」的概念地位 | 孫慧潔 | 1~18 | 俄文 |
《莫斯科2042》與《kys》的普希金主題 | 賴盈銓 | 19~42 | 中文 |
雷米佐夫小說《池塘》中的評價手法與事件列的預言 | 沙卡洛娃 | 43~62 | 俄文 |
梅列日科夫斯基的基督闡釋學 | 劉 錕 | 63~82 | 中文 |
第11期(96年3月)
論文題目 | 作者 | 頁次 | 使用語言 |
表達評價之手段-論報章政論語體中分類名詞之應用 | 沙卡洛娃 | 1~24 | 俄文 |
透過關鍵詞“авось”的分析看俄羅斯民族心理 | 葉相林 | 25~48 | 俄文 |
大眾傳媒中政論語體的英語外來詞及俚語分析 | 邱瑞惠 | 49~76 | 中文 |
布留索夫短篇小說的多重面貌 | 徐孟宜 | 77~95 | 中文 |
誤讀的意義與陷阱:蘇俄文化之於中國的諸種後果 | 林精華 | 95~121 | 中文 |
第10期(95年10月)
論文題目 | 作者 | 頁次 | 使用語言 |
常用俄文名字派生詞之形態結構、語義及應用 | 茅慧青 | 3~24 | 中文 |
接近真理的荒誕──試析哈爾姆斯中篇小說《老太婆》的荒誕詩學 | 鄢定嘉 | 25~44 | 中文 |
「財迷」與「鬼迷」?-談普希金的《黑桃皇后》 | 江慧婉 | 45~58 | 中文 |
布寧「藝術哲學三部曲」的死亡詩學基調是如何構成的 | 王 鵬 | 59~83 | 中文 |
第9期(94年6月)
論文題目 | 作者 | 頁次 | 使用語言 |
論〝один из...〞(「...之一」)句型作為構句成分及篇章分段方法 | 沙卡洛娃 | 3~34 | 俄文 |
俄語詞序的重要性-漢譯俄及其教學問題 | 盧緬采娃 | 35~68 | 俄文 |
現代俄羅斯報刊語言修辭變遷變形之研究 | 鍾瑞熊 | 69~96 | 俄文 |
俄國二十世紀20-30年代藝術文本中的宗教意識研究 | 賴盈銓 | 97~124 | 中文 |
「問題」青少年?俄羅斯青少年次文化分析 | 邱瑞惠 | 125~149 | 中文 |
第8期(93年12月)
論文題目 | 作者 | 頁次 | 使用語言 |
重讀舒克遜短篇小說《考倒了》 | 莊鴻美 | 1~18 | 中文 |
論普希金《射擊》中「對比」技巧的運用 | 宋雲森 | 19~36 | 中文 |
契訶夫短篇小說中作者觀點之表現模式 | 劉皇杏 | 37~60 | 俄文 |
《創造的傳說》中的魔鬼主題 | 李志強 | 61~86 | 中文 |
論羅扎諾夫的「俄羅斯思想」 | 劉華夏 | 87~112 | 俄文 |
第7期(93年7月)
論文題目 | 作者 | 頁次 | 使用語言 |
俄語中的派生詞-準則與慣例 | 祁若娃 | 1~38 | 俄文 |
俄語свобода / воля和漢語“自由”的語義對比分析 | 楊明天 | 39~54 | 中文 |
茨維塔耶娃抒情詩中夢的主題 | 亞西特 | 55~70 | 俄文 |
嫉妒與復仇-談普希金的《射擊》 | 江慧婉 | 71~82 | 中文 |
安娜‧阿赫瑪托娃1912年至1922年詩作中的死亡主題與老子哲學的精神現象「柔弱勝剛強」-一個比較文學中具有巧合性的例子 | 陳相因 | 83~106 | 俄文 |
亞歷山大洛夫(Григорий Александров)三十年代音樂喜劇片之政治性探討 | 黃明慧 | 107~133 | 中文 |
第6期(92年6月)
論文題目 | 作者 | 頁次 | 使用語言 |
修辭教學中的俄漢對比 | 汪嘉斐 | 1~14 | 中文 |
俄語詞重音教學初探 | 茅慧青 | 15~40 | 中文 |
俄語詞彙-語法意義與構詞範疇之本體層面 | 祁若娃 | 41~86 | 俄文 |
媒體語言中具有「改變特徵-事件品質」意義的動詞 | 沙卡洛娃 | 87~116 | 俄文 |
隱喻在俄語語義新詞形成中的角色 | 彭桂英 | 117~132 | 中文 |
納博科夫詩中夢的主題 | 亞西特 | 133~150 | 俄文 |
屠格涅夫中篇小說《春氾》中的創作風格 | 柯依蓮 | 151~172 | 俄文 |
個人風格發展中文學雙語現象之分析 | 彼涅亞妮諾娃 | 173~194 | 俄文 |
別雷小說《銀鴿》中的東西文化衝突 | 徐孟宜 | 195~212 | 中文 |
唐璜的愛與死-談普希金的《石客》 | 江慧婉 | 213~222 | 中文 |
托爾斯泰倫理思想與中國古典哲學 | 劉心華 | 223~240 | 中文 |
第5期(91年6月)
論文題目 | 作者 | 頁次 | 使用語言 |
「哈佛個案教學」對俄語教學的啟示 | 李國辰 | 1~10 | 中文 |
文化人類學解說在俄國語文教學之地位 | 賴盈銓 | 11~27 | 中文 |
事實現象之分類與語言現象分類:詞彙-語法意義與俄語範疇之本體層面問題之探討 | 祁若娃 | 28~63 | 俄文 |
簡單句中結果關係之表達方式 | 亞金秋娃 | 64~76 | 俄文 |
音位干擾:聚合層面之探討 | 柯奧莉嘉 | 77~95 | 俄文 |
有關使用наверное詞之不同類型 | 舒特娃 | 96~109 | 俄文 |
俄語動物詞彙之性的範疇與轉義用法 | 茅慧青 | 110~129 | 中文 |
現代俄語前綴對偶體之語意組成模式 | 張珮琪 | 130~150 | 中文 |
俄國文學傳統中之〝自由〞與〝奴役〞 | 柯依蓮 | 151~167 | 俄文 |
十八世紀上半葉俄國愛情與冒險小說 | 亞西特 | 168~182 | 俄文 |
二十世紀初期詩的語言創新之過程 | 彼涅亞妮諾娃 | 183~206 | 俄文 |
論托爾斯泰中篇小說《伊凡‧伊利奇之死》中死亡的概念 | 劉心華 | 207~224 | 中文 |
果戈理《外套》中的虛幻 | 徐孟宜 | 225~234 | 中文 |
寫實與虛幻之間─巴別爾的《騎兵軍團》 | 鄢定嘉 | 235~254 | 中文 |
別爾嘉耶夫與俄羅斯思想 | 王兆徽 | 255~267 | 中文 |
蘇聯解體後的俄羅斯傳播媒體發展-從八一九政變談起 | 江慧婉 | 268~277 | 中文 |
二次大戰時期蘇聯政治海報中的女英雄 | 陳美芬 | 278~302 | 俄文 |
第4期(90年5月)
論文題目 | 作者 | 頁次 | 使用語言 |
俄語教學的現代理念與實踐 | 李國辰 | 1~17 | 中文 |
對外俄語教學實踐中語言和文化的互動問題 | 柯烈尼 | 18~35 | 俄文 |
以成語俗諺為例從俄羅斯飲食文化看文化在語言教學中的地位 | 茅慧青 | 36~53 | 中文 |
俄漢語動詞完成體語法意義的對比研究 | 張家驊 | 54~81 | 中文 |
理性和非理性思考層面之語言稱名問題 | 祁若娃 | 82~115 | 俄文 |
從語段層面探討音位干擾問題 | 柯奧莉嘉 | 116~142 | 俄文 |
含蓄否定句型結構形式之分類 | 舒特娃 | 143~156 | 俄文 |
廿世紀九十年代報刊俄語新詞分析 | 彭桂英 | 157~188 | 中文 |
由運動動詞派生之句法性衍生詞之語義結構論現代俄語中句法性衍生詞之語義特性 | 劉康怡 | 189~205 | 中文 |
東布羅斯基的小說《廢物系》之文字藝術結構 | 柯依蓮 | 206~218 | 俄文 |
論托卡列娃短篇故事之語言特性 | 謝麗薇 | 219~241 | 俄文 |
從語言、修辭和體裁角度看俄國僑民文學定位之演變 | 彼涅亞妮諾娃 | 242~269 | 俄文 |
由台灣學生漢譯作品分析其對俄語詩文之感受 | 彼涅亞妮諾娃 賴盈銓 |
270~290 | 俄文 |
感傷主義與《可憐的麗莎》 | 徐孟宜 | 291~307 | 中文 |
布寧小說集《陰暗的林蔭道》中的愛情世界 | 鄢定嘉 | 308~324 | 中文 |
克留切夫斯基評傳 | 王兆徽 | 325~330 | 中文 |
列寧文藝思想及其在蘇聯政治海報上的圖像體現 | 陳美芬 | 331~351 | 中文 |
俄羅斯聯邦的社會整合-以韃靼斯坦共和國分離運動作分析 | 趙竹成 | 351~367 | 中文 |
第3期(89年5月)
論文題目 | 作者 | 頁次 | 使用語言 |
心理科學與俄語教學 | 李國辰 | 1~14 | 中文 |
成語在俄語學習中的重要性 | 茅慧青 | 15~34 | 中文 |
語意新詞的形成與修辭特性 | 彭桂英 | 35~46 | 中文 |
現代俄語:從過去到現在演變中之重要發展階段 | 劉康怡 | 47~63 | 中文 |
現代俄語中的邏輯推論用語 | 布達諾娃 | 64~88 | 俄文 |
使用外語的標準與考核形式 | 那烈依卡 | 89~108 | 俄文 |
表達情感狀態的〝第六格+B〞前置詞結構的語義句法特點 | 亞金秋娃 | 109~128 | 俄文 |
報章政論語體中〝減少-增加〞動詞及其功能 | 沙卡洛娃 | 129~154 | 俄文 |
談關於自然界的科學文本的結構特色 | 齊蜜拉 | 155~169 | 俄文 |
以關於生產過程的文本為例談科學文本標題的辭彙文法結構 | 亞金娜 | 170~184 | 俄文 |
論舒克遜短篇小說之情節架構 | 莊鴻美 | 185~198 | 中文 |
重新探討普希金 《驛站長》中的悲劇-從小說中的寓言與反諷談起 | 宋雲森 | 199~208 | 中文 |
俄國文學中的女主角-古典文學中的女性角色 | 劉心華 | 209~228 | 中文 |
論格日丹諾夫的抒情小說「夜路」 | 鄢定嘉 | 229~241 | 中文 |
安德烈‧普拉托諾夫長篇小說 「切文古爾鎮」漢譯問題研究 | 賴盈銓 | 242~259 | 中文 |
布寧的詩與俄國莊園文化傳統 | 葉秀娃 | 260~280 | 俄文 |
俄僑與俄國傳統文化 | 王兆徽 | 281~287 | 中文 |
一九九九俄羅斯國家杜馬選舉研究 | 王定士 | 288~317 | 中文 |
從多神到一神-古代俄羅斯社會宗教信仰轉換的分析 | 趙竹成 | 317~335 | 中文 |
俄國戰爭藝術的繪畫表現與體裁風格 | 陳美芬 | 336~362 | 中文 |
第2期(88年5月)
論文題目 | 作者 | 頁次 | 使用語言 |
俄語句子詞序與教學 | 茅慧青 | 1~27 | 中文 |
對應語言層面的干擾問題 | 柯奧莉嘉 | 28~46 | 俄文 |
初、中級教學階段採用系統法與語用法相結合介紹、描寫俄語的嘗試 | 那烈依卡 | 47~58 | 俄文 |
廿世紀八○-九○年代新詞在外國人俄語教學上理論與實踐之探討 | 彭桂英 | 59~81 | 中文 |
體現元題材〝對象分類〞之文本的形式-語法組織 | 齊蜜拉 | 82~93 | 俄文 |
新式詞典中俄國日常生活現實與情景的詞書詮釋問題 | 褚金娜 | 94~109 | 俄文 |
以教學為目標的文本描寫參數 | 亞金娜 | 110~121 | 俄文 |
普希金「青銅騎士」的象徵意義-為大詩人誕生200年紀念而作 | 王兆徽 | 122~133 | 中文 |
布寧的詩與俄國莊園文化傳統 | 葉秀娃 | 134~161 | 俄文 |
拉斯普津的主要「鄉村系列」作品在時代中的意義 | 賴盈銓 | 162~179 | 中文 |
俄國古典文學民族性格及其典型化的若干手法 | 沙卡洛娃 | 180~211 | 俄文 |
索洛古勃短篇小說裡的二元論世界觀 | 徐孟宜 | 212~232 | 中文 |
車臣戰爭研究:車臣戰爭中決策中的克里姆林宮政治因素 | 王定士 | 232~256 | 中文 |
Перестройка、Гласность 與俄國的傳播發展 | 江慧婉 | 257~269 | 中文 |
關於古代俄羅斯宗教哲學與文學本質的問題 | 趙竹成 | 270~284 | 中文 |
透過別爾嘉耶夫的二律背反看俄國古典文學的題材以及俄國語言個性的概念性質 | 祁若娃 | 285~316 | 俄文 |
造型藝術中的宣傳與煽動因素-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的政治宣傳海報 | 陳美芬 | 317~337 | 中文 |
創刊號(87年3月)
論文題目 | 作者 | 頁次 | 使用語言 |
俄語教學電腦化之研究 | 劉心華 | 1~20 | 中文 |
修辭在大一俄語教學中的應用 | 茅慧青 | 21~46 | 中文 |
反映在詞典、語法與生活中的俄語詞彙 | 祁若娃 | 47~74 | 俄文 |
表達句子實際切分的手段(俄漢語對比研究) | 宋雲森 | 75~104 | 中文 |
架構學術性文章的辭彙、句法等語言手段 | 亞金秋娃 | 105~130 | 俄文 |
現代俄語中的人物名稱所產生的行為動詞 | 普加喬夫 | 131~144 | 俄文 |
舒克遜之生平及其《怪人》小說 | 莊鴻美 | 145~162 | 中文 |
安德烈‧普拉托諾夫作品中的《聖愚》因素 | 賴盈銓 | 163~186 | 中文 |
《路標》文集在俄國文化史上的意義 | 王兆徽 | 187~196 | 中文 |
蘇聯社會主義寫實主義藝術的概念與認知 | 陳美芬 | 197~210 | 中文 |
十八世紀的俄國知識份子與社會-拉吉雪夫及其《由彼得堡到莫斯科之旅》 | 趙竹成 | 211~224 | 中文 |
普加契夫與凱薩琳大帝間的弔詭 | 王德偉 | 225~243 | 中文 |